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天津妈妈做自媒体收益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天津妈妈做自媒体收益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- 天津有哪些妈妈例儿?
- 从北京过来天津的陪读妈妈在这边都是做什么的,能工作和照顾孩子两者兼顾吗?
- 八十年代,工人月薪几十元,能养活5口之家,相当于现在多少钱?
天津有哪些妈妈例儿?
妈妈咧儿是没道理,你还得照办的事。1、女孩出嫁后农历三十晚上不能看娘家灯,看了娘家的灯死公公(丈夫的爹)。2、儿子在正月不能剃头,剃头死舅舅,所以妈妈不允许自己的儿子在正月剃头,只能等二月二在理发。3、结婚前做婚被婚褥需全活人来做(现在都是在商城做好就的,谁知全不全的,就那么回事了)。4,,结婚时,男方接亲是去单回双,且姑不接姨不送。
从北京过来天津的陪读妈妈在这边都是做什么的,能工作和照顾孩子两者兼顾吗?
我不知道北京的详细情况,只知道天津,我在天津塘沽东沽住了十七年。我认为:从北京来天津代孩子加上班可是不容易的事。
虽说天津是海滨城市,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工也很多,多数(在港口附近无业农民工也是特别多。)而房屋出租费也是相当的贵,如果,天津市有房子还可以,要是没有房子更是困难更多。
所以,要考虑好才行。
如果工作性质是那种基本不需要加班、出差的(例如,行政、人力***、财务、等等),工作和照顾孩子两不误应该可以做到。如果工作性质是需要频繁加班或出差的(例如设计师、程序员等等)就还是考虑自由职业者或者自己开公司,这样时间上能自己掌握的成分多一些。当然也可以考虑改行。
八十年代,工人月薪几十元,能养活5口之家,相当于现在多少钱?
我爸最早当泥水匠的时候才1.5元一天,一年大概也就3百左右,一家4口也沒问题,主要是粮食,时令蔬菜,鸡都是自己种养,花钱的地方就是猪肉,还有人情和衣服,现在是一睁就要钱
八十年代初,我父亲属地区机关单位干部,母亲为学校教师。他(她)俩均为五十年代大学毕业,就参加工作的知识分子。
1980年,落实知识分子政策,我家由地区县城调入省城。父母工资加一块,刚好一百零几元。周围人戏称为:上百花山的人家。(我家原来住在贵州省毕节地区毕节县,地委行署办公地址就称百花山)。
但这算引以为傲的收入,除去每月给外公寄去十五元赡养费,给奶奶寄去十元赡养费外,剩余七十多元,也仅够我们一家四口的基本开支。每周能吃上一斤肉(打牙祭),过年能穿上件新衣服。
1980年秋,以分期付款的方式,买了台贵阳市电视机厂生产的,海燕牌十二吋黑白电视。母亲的收入基本用于每月付款出去,依靠父亲一人的收入,一家四口就整整吃了大半年的酸菜豆米,肉腥都难见着。
1989年,我从学校毕业,当上警察。属穿四个兜的干部身份。基本工资67元,加上各类津贴补助(值班费、书报费、交通费等),每月总收入103元。
这刚好够我一位单身汉的日常开销,还不能太随意,需计划着过日子。不敢买三元一包的遵义烟,只敢抽一元二角一包的黄果树香烟。
整个八十年代的物价水平,我算亲生经历者。
每月只有几十元的工人,能养活一家五口,绝大多数是有土地的半农户(妻子与孩子们在乡村)。自家能种菜养猪,基本生活不咋花钱。
若全是城市户口,没有承包地,仅靠几十元钱供五个人的生活,不知会苦成啥样。认识的一位女教师(母亲同事),丈夫病故后,独自拉扯俩孩子。每天下班回家先做晚饭,娘仨人吃好后,出门散步去菜场。专买黄昏罢市时的便宜菜,甚至捡别人丢弃的菜邦子,才能勉强维持一家三口的基本温饱。
谢邀!
这个不能简单的说,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?那时候不用买房子,一家几口住着单位分配的三十平米的房子。每月房租水电也就两块多钱。家里基本没有电器,电费按灯泡数量收取。每户一个办公桌,两个方凳,一张床由单位配发,增加床铺要向***科申请。不用买车,也不用买高档的家电。吃饭不要说吃好,能吃饱就不错了。小孩儿上学也便宜,困难的家庭还可以向单位申请困难补助,打个证明就可以减免学费。没有旅游这个说法。按照那时候的生活标准,现在一个工人挣钱,也可以养活几口人。
如果不用空调手机电扇,吃的都是粮本户口的粮食,用的是普通粗布飞针走线自己做,住的是单位房子不论大小,上学没有学费初中毕业就想办法上班,没事捡个废铁捡个菜叶摘点野菜拾点收粮食过后剩的麦穗,现在养活5口之家也用不了多少。
八十年代,“万元户”是对非常富裕人群的一个特定称谓。1985年,我所在的县城房产公司开发第一批商品房售价为每栋9000元,只有“万元户”才买得起。现在县城一套房要90万元。
那时,我父母在工厂上班,父亲是技术员,每月工资40-50元,母亲是工人,每月工资30元,家里共6口人,兄弟姐妹4人,每月不足100元的收入供我们读初中小学,还有吃穿日用。即使不吃不喝,也要10年才买得起一栋商品房。
那时,还是***经济时代,物资商品都要凭票供应,买肉要肉票,做衣服扯布要布票,买米要粮票,连买豆腐也要豆腐票。缝纫机、自行车更是一票难求,据说要县领导批条子才能买到。那时的肉价为每斤1元钱,糙米每斤1角2分,精米每斤1角8分,豆腐每块1角钱。
我清楚地记得,为了保证我们的营养,父亲暑***时每天叫我早上去打“水豆腐”(豆腐脑),因为“水豆腐”不用票,而且便宜,一大砵只要5分钱,可作为中餐的一道“硬菜”,足够满足我们姐弟的食欲。有一天,为了赶早排上队买“水豆腐”,还没睡醒迷迷糊糊的我,在路上绊了一跤,不仅“水豆腐”全洒了,连装“水豆腐”的钵头也砸碎了,把我懊悔得直哭。
那时,看一场电影票价为1角钱,当时热播第一部武打片《少林寺》,电影票价翻倍为2角钱,看了一遍还想看两遍。吃一根冰棍5分钱,一根雪糕1角钱,一颗水果糖只要1分钱。现在看一场电影至少30元,冰棍、雪糕都要1元-2元以上,至于分币,已经从市场上消失了,农贸市场卖菜的老奶奶,也不在乎一角、两角钱了。
那时,我上初中住校,饭是定量供应,用粮票换饭票,菜金每个月5元钱。食堂菜价一般在5分钱-1角5分钱之间,最好的菜红烧肉、米粉肉2角钱一份。我通常都是打5分钱的***、冰菜和一角钱的炒豆角、炒茄子,一天的伙食费控制在2角5分钱。就这样,还是要从家里带一点“私菜”才能确保每个月不超支。
说了这么多,还是回到正题吧。八十年代,虽然月薪只有几十元,虽然物资少需凭票供应,但物价也便宜。除了买肉,吃穿用经常是几角几分钱就可解决问题。那时,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大多是1分、2分、5分、1角、2角、5角,1元、2元、5元很少用到,10元是面额最大的货币,被称作为“大团结”,如果[_a***_]在公开场合露出几张“大团结”,一定会被认为是“土豪”,令人刮目相看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天津妈妈做自媒体收益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天津妈妈做自媒体收益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